首页 都市 国潮1980

第三十八章 邂逅

国潮1980 镶黄旗 1484 2025-08-30 17:28

  那是5月17日,周六。

   当天天儿挺热。

   康术德在白班上呢。

   宁卫民一个人在家也不好闲着,洗了一上午的衣服。

   到了中午,他累得腰酸背痛手抽筋儿,实在懒得热剩饭菜,嘴又馋了。

   便一人溜达出家门,想外面吃口省事的。

   京城有个顺口溜囊括了京城各处繁华闹市。

   叫“东四西单鼓楼前,王府井前门大栅栏,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”。

   小小门框胡同能有如此响亮的名头,也混在其中,凭借的就是小吃。

   实际上连门框胡同在内,包括和他相连的廊坊一条、二条、三条,几乎都被小吃店占满了。

   什么卤煮火烧,爆肚儿、馄饨、馅饼、饸络、猫耳朵啊,样样京城人喜欢的本土风味儿都有,口味地道得很。

   绝不是后来那些所谓的京城旅游打卡圣地。

   净卖什么老京城炸蝎子、老京城天府豆花、老京城脆皮香蕉、老京城虾扯蛋之类的“外地人懵外地人一条龙”,所能比的。

   所以走在奔门框胡同的路上,宁卫民这心里就琢磨啊。

   到底是来点肉饼喝粥呢?还是来盘炒饼就蒜呢?

   肉饼吧,显得腻烦,炒饼又有点太素。

   于是最终决定,干脆还是门框胡同的瑞宾楼吃褡裢火烧去。

   褡裢火烧是京城瑞宾楼独有的面点。

   其口味类似锅贴,但形状不同。

   因其长条型,用筷子夹起时可对折,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,故名褡裢火烧。

   而瑞宾楼最有名的招牌小吃就是猪肉大葱馅儿的褡裢火烧。

   其独到之处不但在于馅儿香,关键是油煎的火候了不得。

   瑞宾楼的师傅能做到颜色金黄,焦香四溢,偏偏丁点也不糊不黑。

   宁卫民觉着要来上三两这玩意,就着个凉菜,喝点儿散啤。

   那绝对是又解馋,又清爽啊。

   但可惜的是,想得再好是一回事,能不能实现又是另一回事。

   或许最近撞克什么脏东西了。

   宁卫民工作着落不如意吧,就连这么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。

   敢情一到了地方他就发现,本来就不宽绰的胡同全都淤了。

   不知多少人抻着脑袋往瑞宾楼里看热闹。

   就见人群聚焦的饭馆开票柜台那儿,居然是邻居边家的二儿子边建功和瑞宾楼的人干嘴仗呢。

   “……废什么话你?一碗啤酒搭一个菜,你要买就买,不买你走人,瞎叫什么劲啊你”。

   饭馆的服务员已经显得极不耐烦了。

   但边建功却横眉立目非要据理力争。

   “嘿,凭什么啊。报纸上可登了,说不许这样干,你们怎么还这样啊?”

   “报纸登了你找报社买去,我们这儿就这样。”

   “你说的到轻巧。一碗散啤多少钱?一个菜多少钱?你们这么搭着卖,谁喝得起啊?”

   “喝不起你甭喝啊,自来水便宜,‘撅尾巴管儿’去啊。啤酒供给不足,这又不是一天两天了。你别没事找事儿好不好?”

   “你怎么这态度啊?你再跟我这么说话,我可告你去。”

   “告我?行啊,找我们头而去,他就后头呢。快去。快去……”

   这么一听,也是巧了,边建功居然是跟头些日子院儿里的罗师傅一样,也是为了买散啤的事儿急眼了。

   但区别在于,罗师傅气的是饭馆私自涨价,多加了两分钱。

   到了边建功这会儿,情况显然更恶劣了。

   看这意思,因为紧缺,饭馆已经不单卖啤酒了。

   顾客想喝,必须得得搭售一个菜才行。

   不过话说回来了,饭馆这边也有饭馆的苦衷,负责开票的这位也有人家的无奈。

   因为这就是市场供需不匹配导致的矛盾,商品价格又不敢一下子放开的必然结果。

   谁也没辙。

   要说起啤酒这东西啊,其实老京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待见它的,对这玩意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过程。

   像建国后,除了少数家境优越的人,京城的普通市民对啤酒的味道是很抗拒的。

   大多数人不仅品不出它的香味儿和杀口劲来,还讽称其为“汤药”、“马尿”。

   后来到了六十年代初,因为散啤价钱便宜啊,比汽水冰棍都解渴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