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

第37章 岭南农桑

  黄宁望着黄巢的笑容,心中悬着的石头稍稍落下。.咸′鱼~看?书+ *首\发¨ 他知道,让这位曾经浴血沙场的领袖真正理解民心的可贵,并非易事。 回到相府,黄宁立刻让人将新印好的《农桑要术》送往各州,扉页上特意加了俚人易懂的图示。 一个月后,雷州传来捷报,当地百姓用新修的水渠引珠江水灌溉,早稻长势喜人。 黄宁拿着奏报入宫时,正撞见尚让在向黄巢请战。 “陛下,朱温在中原扩张太快,若不趁早打压,必成心腹大患!”尚让的声音透着焦躁。 黄巢的目光在奏报和尚让之间游移,最终落在黄宁身上:“相国有何看法?” “雷州早稻丰收,可解军粮之忧,”黄宁不急不缓道,“但此时北伐,粮草运输仍是难题,不如先派人联络交趾,打通粮道。” 尚让冷笑:“交趾不过弹丸之地,能供多少粮草?” “交趾盛产稻米,”黄宁取出早已备好的地图,“且水路畅通,若能结盟,粮草可顺流而下,直抵广州。” 黄巢盯着地图上的红河古道,沉吟片刻:“依你之策,派谁去合适?” “宁猛力熟悉南方各族,”黄宁道,“让他带着岭南的珍珠、丝绸去,以示诚意。” 宁猛力接到旨意时,正在寨子里教孩子们射箭。 听闻要去交趾结盟,他当即放下弓箭,翻出最珍贵的藤甲:“这藤甲刀枪难入,就当是给交趾王的见面礼。” 黄宁亲自送他到江边,递过一封用汉文和占婆文写的国书:“若遇阻碍,可出示此信。” 宁猛力单膝跪地,接过国书:“丞相放心,猛力定不辱使命。” 船帆升起时,黄宁看到岸边的俚人吹起了牛角号,那是他们送别勇士的最高礼节。 宁猛力走后,黄宁开始着手整顿吏治。 他在各州设立“评理堂”,让汉人和俚人轮流担任堂正,处理民间纠纷。 在桂州的评理堂上,一个汉人货郎和俚人织工因布匹价格争执,堂正竟是个年过六旬的俚人婆婆。 她用半生不熟的汉话道:“货郎的布织得密,织工的手艺巧,各让一步,换着用如何?” 货郎愣了愣,随即拿出两匹布,织工则递过三匹葛布,相视一笑。 这样的事传到兴王府,黄巢听后只是淡淡道:“倒省了不少官府的事。_a-i/l+e·x^i?a*o~s_h`u_o~.\c¢o?m′” 黄宁却趁机进言:“百姓自会断是非,陛下只需定下规矩,天下自安。” 他让人将各州评理堂的案例汇编成册,取名《岭南辑要》,下发给各地官吏学习。 初夏的一场暴雨,冲垮了梧州通往容州的栈道。 当地刺史急报朝廷,请求派兵抢修。 黄宁却只派了三名文士前往,带去的不是兵符,而是新绘制的栈道图纸。 文士们在断道处召集汉俚百姓,指着图纸说:“修好栈道,盐车三日可到容州,布匹十日能抵梧州,大家都能得实惠。” 百姓们看着图纸上的栈道,又看了看文士带来的粮食和工具,纷纷拿起锄头扁担。 没有士兵督工,没有官吏呵斥,两岸百姓自发排班,日夜不休。 短短半月,栈道便修复如初,比预期快了整整十天。 消息传回兴王府,黄巢看着栈道通车的奏报,忽然对身边的太监说:“传旨,擢升梧州刺史为桂州团练使。” 黄宁得知后,特意让人将百姓们在修栈道时编的歌谣抄录下来,谱成乐曲,在宫中演奏。 “藤萝攀峭壁,汉俚共牵绳,”黄巢听着歌谣,手指不自觉地跟着节拍轻叩案几,“这歌声里,倒有几分力量。” 黄宁躬身道:“这便是民心的力量,比十万甲兵更可靠。” 七月流火,广州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。 除了大食、波斯的商船,连遥远的扶桑国也派来了使团,带来了硫磺和漆器。 黄宁在市舶司接待使团时,扶桑使者竟能用简单的汉话背诵《岭南辑要》里的句子。 “大齐的律法,如日月经天,”使者躬身行礼,“我国愿年年朝贡,互通有无。” 黄宁将使者带来的硫磺送往军器监,又回赠了新研制的曲辕犁:“此物可使亩产增三成,望能造福贵国百姓。” 使者捧着犁具,感动得热泪盈眶。 黄巢在皇宫设宴款待使团,席间看着扶桑使者献上的宝刀,忽然问黄宁:“岭南之外,还有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